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方案/报告 > 正文

北京智慧社区建设成就已占全市社区40%

2016年10月13日 方案/报告 ⁄ 共 1341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经了解,目前北京市已分两批建成1032个智慧社区,占到全市社区总数的40%,共覆盖全市235万户、620万人口。

专业服务在家享

“一键通”智能呼叫系统提供公共服务、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紧急救助等服务。以此技术支撑,为老年人提供“公共服务、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紧急救助”等四大类服务,让辖区老人在自己家里就能享受到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社区服务中心系统录入了入网老人的各种信息,除姓名、年龄、血型、住址和子女亲属的联系电话之外,还包括老人的健康信息,如患病种类、常服药物、定点医疗机构等。老人需要帮助时,只需按下“一键通”上的红色按钮,服务中心终端上就会立刻显示老人的具体信息。

除了通过“一键通”为居民服务,社区服务中心内各种智能养老装备一应俱全。能提醒老人服药的智能药盒、陪老人聊天的智能机器人、防止老人走失的专用手机、忘记关火自动报警的烟雾传感器等等。这些科技产品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生活的科技含量,更为空巢老人的家居生活安全铸造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管理精细化

北京建设的“智慧社区”初期阶段主要实现五项基本功能:

一是为百姓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衣食住行游购娱健和无处不在的零距离集约服务。

二是为老人提供救助、定位、精神慰藉、健康、餐饮、家政、老年关怀智能贴身的养老现代化服务。

三是为特殊人群提供个性化、智能化贴心关爱服务。

四是为孩子们提供社区教育、社区科普活动、早期教育等“与你同成长”服务。

五是为百姓提供多渠道“一站式、互动式、零距离”的智慧政务服务。

智慧社区虽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模式,但各街道社区纷纷积极开展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智慧社区引领居民的生活走向便捷,也倒逼社区管理者传统服务模式的转变,实现社会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力争实现全覆盖

积极探索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多方投入机制。智慧社区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成本,智慧社区的可持续运营成为一大难题。

由北京市社会办、经信委、民政局联合出台的《关于在全市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长效机制。对智慧社区建设所需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保障机制。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智慧社区建设,并积极探索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多方投入机制。

其次,智慧人群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社区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掌握信息化知识和使用智慧平台会出现障碍。而从社区居民角度看,经常和社区打交道的居民往往是退休人员,“银色数字鸿沟”极大地妨碍了老年人对智慧养老产品的认识和接受。

另外,智慧社区建设是多主体协调配合的过程,如北门头沟区发布的《门头沟区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中的智慧社区建设指导标准中,主责单位涉及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街道办、民政局等近20个部门,协办单位也有20个之多,由于各部门隶属于不同的权力系统,缺少良好的基础管理平台,在实践中要求各个系统相互配合、资源整合难度是非常大的。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我们仍将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标准,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新一轮发展。力争在早日实现5A模式“智慧社区、美丽家园、幸福生活”智慧社区梦的战略目标。

抱歉!评论已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