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2分钟对40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做一次全身扫描;实时感知智能烟感探头可能传回的报警;实时监控重点危化企业车间生产情况……这是作为未来城市基础设施的杭州城市大脑,关于这座城市实时进行的“日常思考”。
从简单的“治堵之计”到精细的“治城之策”,城市大脑,这份当初“杭州送给世界的礼物”已在23个国内外城市落地,并在城市管理领域拓展了48个应用场景。透过城市大脑,数据驱动带来城市治理方式的改变也在更多领域迸发智慧光芒。
处置比报警先至
余杭区是杭州市最大的市辖区之一,人口密集产业集中,社会治理难度不小。2019年7月起,这里的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搭载了“智慧中枢”——城市大脑。
记者在中心的智能大屏幕上看到,这里搭建的杭州城市大脑余杭平台承载了交通、卫健、城管、消防等9大模块。
突然,一条火警信息弹出,显示辖区内某道路上发生了车辆起火事件。
通过城市大脑的智能分析,这一火情的发生位置被立刻锁定。与此同时,主屏幕自动跳转到三维建模的城市地图,并在一侧出现了附近4路治安监控传回的实时画面。这一过程中,指挥中心迅速和辖区消防大队建立了实时联系……
实际上,面对一些火警,城市大脑的反应速度还能更快。
余杭消防救援大队副大队长申屠石磊介绍,通过物联网将辖区出租房的烟感探头接入城市大脑,大意的事主还未发现火情报警,烟感探头捕捉的数据已经向指挥中心报警。火情发生前,现场已经有社区消防站工作人员上门提醒处置了。
申屠石磊说,城市大脑不仅让应急处置更加迅速,还改变了消防监管、灭火作战的传统模式。“比如,以前赶往火灾现场,只能得到粗略的现场情况描述,现在通过指挥中心、单兵端的智能联动,可以快速了解火场情况,提前制定救援方案。”
记者注意到,这一改变的背后是城市大脑消防模块集合的10万多个智能烟感探头、1600余个充电桩、271个微型消防站等实时数据。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徐林表示,通过城市大脑的应用,使社会治理从“救火式”治理变为提前预判预警,从碎片化治理变为整体性治理;探索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智慧治理模式。
“无从感知”还是“不可或缺”?
智能消防、智能出行、智慧文旅……2016年诞生后,通过融合交警、交通、城管、环保、消防等多部门数据,杭州城市大脑已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数据智能中枢:通过数据实时分析,优化调配公共资源实现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
前不久,杭州市民刘女士曾在市区高架上发生过一起轻微交通事故。当她下车查看情况、查阅保险信息后准备报警处理时,交警已到跟前。
刘女士说,这一次经历让她真切感受到了城市大脑发挥的作用。
数据显示,通过视频AI计算,每2分钟城市大脑就可以完成一次全区域扫描,自动识别40余种道路交通事件。
在杭州西湖,旅游旺季近万人的平稳疏散成了景区管理的难点之一。为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固定放置的硬隔离围栏原本不可或缺。
但近一年,许多市民发现,湖滨的硬围栏难觅踪影,人流疏散却秩序井然。
数据显示,通过城市大脑对景区人流动态分析,硬隔离围挡年均设置天数下降为36天,根据当天人流数量,管理变得“弹性”。
阿里云智能城市大脑首席架构师张琪伟说,作为未来城市的基础设施,城市大脑不像道路、电网那样具有具体形态,但是无形中让市民在许多场景中“深有体会”:通行顺畅了,就诊快捷了,停车方便了……
今年云栖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城市大脑已从最初的治理交通拥堵到全面融入城市管理,应用城市也从杭州到扩展到国内外23个城市,参与这些城市包括城市交通、城管、文旅、卫健等11个领域、48个场景的城市管理。
数据为城市智能治理赋能
“城市大脑发展背后离不开政府的数字化转型,将政策规划、社会治理和技术创新、应用场景紧密结合,核心目的是实现善政惠民兴业。”张琪伟说。
目前,浙江通过政务上云,已构建全省统一的公共数据平台。截至2019年9月,这一平台已经涵盖了该省5700多万常住人口和1500多万家法人单位,归集治理3000多类190.8亿条数据。
城市大脑的重要推动者,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认为,全球城市发展到今天,互联网是新的基础设施,计算是新的生产力,而数据是新的生产资料。
“浙江省政府部门间平均每月调用、共享的数据已达1200万次,数据每多一次在‘云’上的调用流动,意味着在政务服务上,让群众办事少跑腿;在社会治理上,更加高效精准。” 浙江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金志鹏说。
张琪伟说,数据智能正在努力推动城市治理进入一个正向循环:通过更优的数据智能推动更好部门协同,更好部门协同挖掘了更多的应用场景、提供了更多社会民生服务,最后这些场景、服务又会沉淀更多数据,推动智能化加速。“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城市中的个体都是数据的创造者,也将是智慧城市的受益者。”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