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趋势 > 新闻中心 > 正文

智慧居家养老,“科技”是否等于“智慧”?

2020年08月22日 产业趋势, 新闻中心 ⁄ 共 2735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日新观点: 转变老年人的观念,让他们接受、信赖、习惯于定制购买专业机构的服务,这正是居家养老的‘智慧’。

近日,“独居老人家中摔倒4天靠敲盆获救”的一则新闻引发公众关注——老人摔倒在家中阳台上,靠敲盆引起对面楼邻居的注意,到消防员破门而入时,已多日未进食。

在针对事件的网络热议中,除了谴责子女看护照料责任的缺失,更多人把探寻的焦点转向智慧居家养老方式的发展应用,有网友呼吁“老人如果佩戴了手表式呼救装置或腕式手机,情况可能会大不一样”。

据了解,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其中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增至约1.18亿人。在今年7月开幕的中国山东·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上,AI陪伴机器人、远程监测手表等智能科技产品集中亮相,人们眼前一亮的同时也在追问:对居家老人来说,“科技”是否等于“智慧”?智慧居家养老又该被如何理解和定义?

 

5656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福利院利用大数据分析管理,为该院180多位老人安装智能监测仪器,建立智慧养老健康管理平台,在每位老人身边“安排”了“健康小管家”,实时监看老人入眠期间实时的心率、呼吸等身体体征。

智慧设备

低龄老人享受乐趣

每天早上,62岁的北京市民刘琳都会坐车去公园参加合唱队排练,出门前必带的除了老年卡和小区出入证,还有手腕上的智能电子手环。一年前,她发现合唱队里很多老人戴上了电子手环,一问才知道这种带屏幕的手环不仅能看时间,还能随时监测血压和心率。

刘琳向记者演示自己网购的智能手环测心率的步骤:在手腕固定、滑动屏幕主菜单到“血压”项、手指覆盖屏幕下方的两块感应片即可开始测量。“还挺简单的吧?”刘琳笑着问。即便不难操作,她拿到产品后研究使用说明书也花了一整天。

“不到70岁的老年人算是‘老人里的年轻人’。”刘琳说,“因为我们对网络和手机都不陌生。”记者通过随机采访发现,这一年龄段的老年人普遍拥有微信群、会网购,愿意体验学习智能设备、线上服务平台,养老智慧需求主要集中在健康服务、便捷生活、社交娱乐等场景。

然而备受低龄老人追捧的智慧化设备和平台,仍存在着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据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街道芳城园一区居委会副主任张岩介绍,社区曾作为试点引入一款智慧腕表免费发给老人,腕表具有测心率、定位、拨打电话、120一键呼出等功能,但使用不久即被淘汰。

“首先腕表里要插手机卡,老人每月多了一份支出,还要想着给表充话费,另外‘120一键呼出’其实是先呼叫腕表服务总台,总台再帮忙叫120,设备背后不仅需要大量人工支持,呼叫速度还比不上老人直接给120打电话。”张岩对记者说。

在今年5月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主办的研讨会上,智慧养老产品的相应问题被总结概括为“三重三轻”,即“重技术、轻需求”“重产品、轻服务”“重概念、轻场景”,比如产品所需服务缺位导致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很多产品的技术或精度达不到使用要求。

刘琳最近在手机上下载了一款养老应用软件,简介显示这款软件具有线上问诊、订餐、预约家政等十几个功能选项,但连续多次的人脸识别故障阻断了她体验新平台的计划。

智慧看护

高龄老人反向受益

在张岩看来,社区发放的智慧腕表即便不需要手机卡且真的能做到一键呼救,依旧会被很多老年人束之高阁。“只要一个理由就够了,因为它是电子产品,需要充电。”张岩告诉记者,常有高龄老人找不到充电插口,把表拿到居委会,请他们帮忙充电。

除了充电,智能产品被高龄老人弃用的理由,还有复杂的功能。

住在北京的81岁老人张晨月腰椎骨折后,女儿送来一根电子拐杖,拐杖自带呼叫、收音机、照明灯等多个功能,价格是老人旧拐杖的近十倍,被使用的次数却不及旧拐杖的1/10。“按键太多,记不住,带出去又怕不小心碰到。”张晨月说。

在北京龙振养老集团品牌文化总监、三里屯养老照料中心负责人丁立娟看来,“智慧”概念本身具有双向性,当老人可以自如地与智能科技交流互动时,这一过程才会转化为智慧,而对80岁以上的居家高龄老人来说,“智慧”的表达往往需要换个角度。

“高龄老人无法主观操纵科技,因此,智慧应体现在如何巧妙转移主观能动性,使老人成为科技的受益者。”丁立娟表示。2019年,龙振养老参与了北京市朝阳区的巡视探访服务项目,为23个街乡的80岁以上高龄独居老人免费发放了一种黄手环。

黄手环为硅胶材质,抗压防水,每个手环上面印着一个二维码,一旦老人在路上走丢、摔倒或是晕倒,路人不需要接触老人的身体,只要扫一扫黄手环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包括姓名、病史、家人联系方式在内的老人详细信息。

而对失能高龄老人的看护,目前专业养老机构还是依赖人工,对人员的体力需求和耗损很大。“如果可以引入使用灵敏度够高的生命体征自动监测床垫、为老人移位的推拉牵引设备等来辅助人工,就能够提高人员工作效率,也提升了老人生活的安全和舒适度,”丁丽娟说,“这同样是一种‘智慧’。”

北京市老年用品展示中心内“长者优选”各类老年用品。冯雅君摄

智慧观念:

居家老人的理想图景

当记者提出描绘一幅理想的智慧居家养老图景时,张岩和丁立娟给出了惊人相似的答案。图景里没有任何一种她们曾接触使用过的智能设备,而是传达着一种生活方式: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我可以用最简便的方法找到我可以信赖的人。

“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张岩解释道,社区应在周边引入具有资质的专业养老机构和养老驿站,为居家高龄老人,特别是负担不起保姆的空巢老人提供助医、助洁、助餐、助浴等专业线下服务。

“转变老年人的观念,让他们接受、信赖、习惯于定制购买专业机构的服务,这正是居家养老的‘智慧’。”张岩表示,丰台区方庄街道芳城园一区通过邀请社区内养老驿站参与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主动搭建起老人和机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桥梁。

2017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指出到2020年,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在居家社区养老方面,整合建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呼叫服务系统和应急救援服务机制。

对此,各地纷纷启动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比如,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启动了居家养老服务提升工程,建立智慧养老调度中心和信息平台,调度中心开通“12349”民政热线,用于居民咨询、购买养老服务;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17年投入使用区级虚拟养老院,将全区老人基础数据与98家社会组织纳入智慧养老服务综合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还将为各大养老机构提供线上视频推广平台。

谈及如何进一步将智能科技融入管理系统和线下服务,丁立娟认为可以采用“一键呼”的形式,即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人可以一个按键联系到离自己最近的养老照料中心或养老驿站,“信息好采集,网络好搭建,但居家养老理念的培养和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抱歉!评论已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