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从概念到实践的发展历程
智慧社区源于智慧城市概念在落地过程中在社区尺度进行的尝试。其实践是先由地方开始提出关于智慧社区的指导意见和建设指南,如北京市于2012年便率先提出《关于在全市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上海市紧随其后于2013年颁布《上海市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
中央层面也积极关注智慧社区的发展建设。2013年科技部印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它提出“要推广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智慧社区、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服务领域广泛应用”,是我国国家层面首次提及智慧社区的文件。
2014年5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智慧社区建设指南》,明确了我国城市智慧社区建设的总体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
2014年8月,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智能建筑与智慧社区服务的模式。
地方政策不断,构建智慧社区新模式
2019年2月,安徽省合肥市颁布了《关于加快智慧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
明确了2019年末和到2020年末两个时间节点的具体目标。到2019年底,依据全市社区级数据标准体系,完成各类数据资源整合,每个区完成1个以上智慧社区试点建设任务,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到2020年底,智慧社区服务模式和各项应用在主城区实现全面覆盖,形成8-10个示范性样板社区。
2020年6月,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颁布了《银川市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实施意见》
明确银川市智慧社区建设主要从加快智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智慧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等三个方面发力,计划今年智慧小区覆盖率力争达到15%,2021年智慧小区覆盖率力争达到50%,2022年智慧小区覆盖率力争达到100%,每年各县(市)区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性的智慧小区。2022年底,全市小区基本完成智慧化改造。
2020年9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智慧社区、智慧街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明确青岛市智慧社区、街区建设主要从加快部署智慧社区基础设施、推进提升智慧社区服务水平、加快提高智慧社区治理能力、推动特色化智慧街区建设等四个方面发力,今年将打造不少于28个智慧社区试点、14个智慧街区试点;到2022年,全市40%的城市社区建成智慧社区、具备条件的主要城市街区基本建成智慧街区。
这些指导智慧社区的标准,你了解吗?
当前,智慧社区建设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各类模式之间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底层技术与标准是具有共性的。为促进智慧社区建设,解决行业痛点,由全国智慧住区分委会(SAC TC426 SCI)&乐家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主编的《社区疫情防控信息化平台技术要求》和《智慧社区大数据平台技术要求》将全面提高社区数字化、智慧化管理水平,解决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社会精细化治理水平,加快智慧社区建设。
为提高社区人居环境和服务设施质量,联盟主编的国家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智能化技术要求》和《居住区智能化改造技术规程》规范了建筑节能改造中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与系统建设,满足建筑节能的智能化需求,为社区智能化改造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保障,达到生活便捷和宜居,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在智慧互联新风口下,打造智慧住区,提升人居水平,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联盟主编的《智慧住区建设评价标准》由基础设施、生态与宜居、管理与服务等指标组成,并细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其中控制项是智慧住区建设必须达到的指标,一般项和优选项为扩展指标,申请评价方可根据项目具体条件进行选择。该标准的颁布实施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智慧住区建设评价提供依据,对促进智慧社区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联盟编制的 《智慧住区及智能家居标准、技术和应用》报告和承担的《智慧住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试点应用》课题,也为智慧住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既考核了住区的基本需求,同时注重住区的便捷、舒适、节能、环保和人性化服务,体现了智慧住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5G、物联网的不断普及,带动了智慧社区的不断进步。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智慧社区已经悄然兴起,许多居民已经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智慧社区不是潮流,而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