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标准化在推动全球科技创新、重塑国际经济秩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标准在助推我国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日益凸显。
如何预见和判断未来五年乃至十年中国标准化事业发展?如果从体制、机制、技术创新、国际化等维度来考量,我们将在哪些方面有可能取得较大的突破?在未来标准化工作中,应该避免出现哪些问题或失误,应该尽量弘扬哪些优势和长处?过去五年是标准化大踏步改革的五年,对未来五年或十年作何期盼?
2021年伊始,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站在“十四五”开局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标准化》编辑部对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推进标准化建设展开预见性判断和思考,以对中国标准化未来五至十年预见为主题,邀请标准化界专家大咖从各自角度对未来中国标准化事业发展提供真知灼见,交流思想、贡献智慧,以飨读者,为助力我国新时代标准化持续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本期专家介绍:张晓刚,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工商联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战略咨询专家,G20后续会钢铁专家组成员,星闪联盟理事长,原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主席、世界钢铁协会(Worldsteel)主席、鞍钢集团党委书记兼总经理。
我认为,现在及未来若干年里,是中国标准化工作历史上最好的机遇期。这是我对中国标准化事业发展的一个基本判断和理解。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中国现在真正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过去30年到40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是一个相对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并没错,做法也没有错,取得的成果也是让全世界都非常羡慕的,中国在世界上所有的经济体当中做的是非常成功的。用了30到40年时间,实际上走过了发达经济体200到300年走过的历程。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进行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因为高速发展和追求规模的阶段已经过去了,中国今后一定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像我们的制造业已经是世界第一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在制造业上跟中国相比,但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技术含量偏中低端的问题也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这正是中国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特别是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进入高质量发展转型,中央这个决策是非常正确的。我们的各级领导,各种各样性质企业的企业家,都逐渐认识到高质量发展转型对中国的重要性,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对中国企业和制造业的重要性。这跟标准大有关系。从第39届ISO大会总书记发贺电,总理作报告,到这次五中全会上总书记多次讲到标准,包括在上海视察讲到中国标准的问题,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任何领导人都没有过的,任何时代都没有过的。这些信号都告诉我们标准对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性。因为质量的技术基础是标准。
抓质量,一定得抓标准。高质量发展的抓手是什么?就是总书记那句话,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要想有高质量,必须先有高标准。这句话是我们中国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要抓高质量发展的真正抓手。如果我们的各级领导真正认识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的政府管理、社会治理、企业管理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抓手是标准的话,我相信未来中国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成功是指日可待的。
所以,这就是我对当前为什么讲标准化工作到了历史发展的最佳机遇期的一个基本判断的依据。这是我们中国几代标准化工作者,历史上最好的一个时期,因为前面这几代人没有经历过这个阶段,为什么?因为中国没有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大家认识不到标准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标准对支撑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在过去的30到40年,我们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等方面,实际上走的还是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跟随式的创新发展道路。当然我们首先肯定这条道路没走错,是对的。只是现在要转型了,要升级了,要走过那个阶段了。现在到了这样的一个新的节点,要利用标准来引领政府管理、社会治理和企业发展的创新,到了新的阶段。所以标准的重要性现在空前的突显。
“要注意到标准这种中性的、技术性的,不带有政治和意识形态特点的,国际都能接受的共同语言的制度工具,有政治化的风险。当然,我们也看到,在未来5年到15年,标准化工作特别是国际标准化工作面临重大的挑战”
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过去,虽然我们70多年前在ISO成立的时候是创始成员国,但是限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在过去几十年当中,在国际技术规则制定领域,我们基本没有什么发言权,没有参与全球治理。但是今天中国发展了、发达了,中国的经济技术能力有这样的一个要求,希望把自己在过去30到40年成功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用标准的形式贡献给世界,作为中国的智慧和中国为世界平衡发展的解决方案提出来,这就是中国想做的。
这是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应该给人类做出的贡献。
但是挑战在哪里呢?
就是最近这些年,在标准化的领域里,特别是最近这两年,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标准政治化。这个是很可怕的事情。
因为我们处在这个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体,它的国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甚至价值观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家的不同不仅仅是语言的不同、肤色的不同,也包括文化的不同,其实更重要的不同来自于价值观,来自于意识形态,来自于政治制度。而一些发达国家最近这几年在地缘政治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就是把标准这种中性的、技术性的,不带有政治和意识形态特点的,国际都能接受的共同语言的制度工具,进行政治化,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个现象。我们现在也在观察这种现象。现在还不能叫一种趋势,还只是一种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政府和企业的注意和重视。我们反对这样,不支持这样,不拥护这样,但是我们要做好准备。这种事情一旦发生的时候,我们要有应对,要有应对的能力,这是一个优秀的政府、优秀的企业、成熟的治理体系应该有的反应。
因为中国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多边体系,一直坚持用标准这一共同的语言来为大家服务,不管我们有什么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差别,但是我们为了人类共同追求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就像这次疫情,其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如果世界各国接受中国在这次疫情防控当中的经验和教训,并且通过标准使其变成国际共同的语言,为全球应对这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作出贡献的话,人类是真正受益的。其实这件事情过去之后,大家在总结的时候一定会认识到这些问题,但是很遗憾的就是因为政治的原因,中国防控疫情的这些经验,没有成为更多的国家共同应对这种全球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案。这跟我们的想法,跟我们的希望,跟中国成功案例迅速进行标准国际化的要求相去甚远。更多的是因为政治原因而导致这样的一个结果。世界各国不能分享中国在防控疫情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这才是人类的悲哀。
所以大家看到,现在多国疫情死亡的人数和患病的人数,还在急剧的增加。而中国这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我们能控制到这样好,虽然我们现在零星还出现一些情况,但是跟任何一个经济体相比我们都是最好的。中国因为疫情控制的好,所以中国经济才能有今年一个好的发展结果。
实际上,2020年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向和结果,全世界都会有一个答案,谁做得好,谁做的不好,不需要去争论到底是美国的国家治理制度好、欧洲的治理制度好,还是中国的治理制度好。而是让事实说话,是去看在遇到这种公共性重大突发事件的时候,谁能够做得更好。谁能让自己的人民、自己的经济、自己的制造业不受影响或者少受影响而得到可持续发展,这才是制度的优势。
所以,我们看得很清楚,虽然疫情没有结束,但是中国是成功的。我们希望中国的成功经验,能够通过标准这种没有政治和意识形态特点的制度工具,来为全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其实这才是标准的价值。
这也是中国作为最优秀的政府和最优秀企业,通过标准去为人类做更多贡献的唯一有效的途径。因为各国的政治制度不一样,意识形态不一样,所以一定要把我们在这个30到4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做法,移植到西方国家去,是移植不过去的,但是标准是共通的。为什么?因为标准这种制度工具是自下而上形成的。标准怎么制定呢?是所有利益相关方,是标准使用者参与制定。国家标准是这个国家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参与共同制定,如果是国际标准,那就是国际上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共同来制定。制定了标准,统一了认识之后,大家都按这个标准执行。那么中国的经验、中国的教训、中国的智慧和中国的方案就变成了国际解决方案,所以这就是标准的价值。
但是现在出现了这样一些问题是很遗憾的。所以未来中国在解决平衡发展的问题上,要先探索发展模式标准化,然后是标准国际化,这是中国未来可能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机会。
“高质量发展转型,要求我们从以跟随式创新为主转向领跑式创新模式”
高质量发展转型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一个节点,首当其冲应该是我们的创新方式一定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为我们不管是中国各级政府还是企业一直都在抓创新,一直都在抓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但是这次高质量发展转型,我们所说的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跟我们过去30到40年讲的应该是不一样的,创新的内涵差别非常之大。
过去中国所有的企业走的基本上是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这种模式解决了中国高速增长、体积快速膨胀、制造业迅速变成世界第一过程中的问题,但它毕竟是引进消化吸收的模式,是跟随式的模式。
我们仅仅是用很短的时间去把全球在过去200年到300年发展过程当中,创新的成果转化成了中国的实际发展的模式,那时候我们解决的更多的还是1到10到100的问题,就是从小到大的问题。
而现在中国面对的是要解决从0到1的问题,就是要解决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甚至是颠覆式创新的关键时期。所以这才是中国制造业现在面对的科技创新的最大挑战。
如果中国把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把中国企业占世界500强的个数,这些东西作为我们追求目标的话,我们就误解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中国这次高质量发展转型成功不成功的标志是什么?不应该是GDP世界第一,不是世界500强的个数世界第一,而是高质量发展结束的时候,中国到底能出现多少个能够站在全球产业链顶端的世界一流企业。能不能有这样的结果,是中国高质量发展转型成功的真正标志。
而什么是世界一流企业?什么是能站在产业链顶端的世界一流企业?
首先就是能引领全球的科技创新,引领全球的管理创新,能够在全球社会责任的承担当中起主要作用,能够在全球规则制定当中去做主要贡献。就是从以前的跟随式创新到领跑式创新。这是中国作为最优秀的政府和企业,应该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追求的目标。科技创新、原始创新、自主创新、颠覆式创新,实际上这是我们的新课题,也是我们要解决从0到1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双循环新格局下,以持续提升标准来持续改善品质,持续提升品牌,然后通过标准国际化为全球的文明发展做出中国的贡献”
未来的5年是中国标准国际化工作挑战最大的5年和中国发展最关键的5年。
为什么说是挑战最大的?因为“十四五”过后,中国的形势就基本更明朗了,中国的高质量发展的效果也开始凸显,真正的要凸显的话还有10年到15年左右的时间,但是5年是这一阶段的第一部分,但这一部分实际上已经能看出趋势了。
国家在标准化体制机制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重要的调整,包括政府标准和市场标准的改革,下一步都在完善当中,在探索当中,这个取决于对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而言,什么样的方式更有效?一方面有效于中国的发展和治理,另一方面有效于跟国际接轨,这是中国标准改革发展的根本方向。
那么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的过程当中,如何用好内循环,内循环跟标准什么关系?我个人理解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当中一个重要节点就是用标准来助力中国企业、中国行业、中国品牌的高质量发展,用不断持续提升的标准,来提高我们中国制造的品牌,用标准来优化我们的内生动力。在内循环当中用持续提升标准的方式,让中国制造业的产品、品牌不断得到提升,外循环更多的是用中国标准的国际化,让中国产品和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应该看到,在过去30到40年当中,在很多制造业快速成长和长大过程当中,是在给别人代工,但是通过代工提升了自己的能力,这是中国制造业、很多中小企业很重要的成长经历。在给别人代工的过程当中,特别是给世界大品牌代工的过程当中,我们实际上已经能够制造大品牌高质量的产品。虽然是你提供设计,你提供技术,甚至你提供原料,但是我们能够保证按照你的要求生产出来,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进步。我们现在缺什么?缺自主创新。所以我们应该在内循环当中把已经提升起来的、已经长大了的,已经有一定能力的中国制造业,通过持续的提升标准来提升它的质量、品牌。
双循环离不开高质量发展,双循环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一部分。标准化支撑内循环就是一个持续提升。通过持续提升标准,持续的改善品质,持续提升品牌。过去因为中国企业不做国际标准,我要出口什么产品,就把人家的国际标准拿来,或者转化,然后我按这个标准去生产,而今天我们要做的是把自己制造的产品、优质品牌的产品的标准变成国际标准。过去我们是解决能不能做的问题,能做多少的问题,现在内循环中我们是要解决自主创新的问题,要做品牌。等到外循环这其中更多的是把我这个品牌的标准让全世界都认同,然后让我这个产品卖到全世界每个角落。这样的话你的品牌产品、你的知名产品、你的高品质的产品,就可能随着标准的国际化走向全球、造福全球、造福人类。
中国在双循环的新格局下,今后重点是把自己的发展抓好。一心一意地把自己的发展做好,把自己的经济抓好,把自己的老百姓生活水平一步一步提高。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国际责任,为全球的文明发展做中国的贡献。
在中国未来15年可能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数字技术的应用。这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未来数字技术将改变几乎所有行业发展模式。数字技术标准化,是一个面对非常大的挑战的领域,因为全世界都在做这件事。中国的一些龙头企业在这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在世界上也被公认的。数字技术现在更多是寻找应用的切入点,在全球都是这样的。中国现在数字技术应用还是在初期,到了一步一步持续用标准来提升质量、效率和效益这个阶段。数字技术这些方面,中国的发展是不差的,中国的能力是不差的,中国的市场也是最大的。中国在新兴领域的标准制定当中,比如共享经济、区块链,应该发挥更大作用。未来很重要的商业模式创新,是如何把数字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拉动这些领域的效率提升、质量提升和效益提升。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切入点。比如说2020年9月22日刚刚成立的星闪联盟,这个组织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创新出全产业链生态,把最新的数字技术如何垂直的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去,这也是我们在双循环新格局之下自主创新的实践和尝试。我们对此充满信心。